上網借錢消費:大陸互聯網分期與現金貸市場


  筆者在本文中將帶大家探索網路借貸的另一領域:網路消費金融。
首先,我們需要釐清P2P網貸和網路消費金融的差異何在:在P2P網貸模式下,借款戶與投資人直接互負權利義務,故借款戶的償債能力、收入來源、借款用途等資訊都會被投資人仔細檢視、也常被平台用做信用評分的依據,故借款戶通常必須有基本資力、且資金用途合理,才容易在平台上借得到錢;
反觀網路消費金融,由於借款目的以從事消費行為為主、且申貸的即時性與方便性要求更高,導致平台必須備有自有資金,並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線上核貸及催收程序,才能因應借款戶的需求。整體而言,由於審核流程必須快速而簡便,網路消費金融平台容易吸引到資力較差的客戶、導致壞帳率較高,但其對促進消費、解決大眾週轉需求的貢獻也是不可小覷的。
  以下,筆者將正式介紹網路消費金融領域的兩大業務:互聯網現金貸與互聯網分期

一、互聯網現金貸

商業模式
  P2P借貸不同,現金貸平台主要面向資金需求方,不直接對個人開放投資機會,而其放款資金來源可能為平台自有資金、其他P2P平台轉投資,或向機構投資人募集。現金貸業務自始在線上進行,且鑒於客戶端資金調度彈性的要求甚高,其對借款人的審核流程較為簡單、一般無須擔保、不過問資金用途,且能及時撥貸。由於先天條件使平台容易招攬到債信與還款能力較差的客戶,現金貸的利率多半較為高昂且為逐日複利、平台本身備也有一套標準化的催收流程,緊盯個別債務人的還款進度、並可能在研判帳款回收可能性過低時,直接將壞帳打包出售給專業的催收公司。一些較為成熟的現金貸平台也有採用白名單制度者,利用大數據分析,由平台主動授與申貸者資格、並和國內聯徵系統結合,藉以降低壞帳率、減少逆選擇問題。





潛在問題
  除了利率高昂、易借難還外,筆者認為互聯網現金貸的主要問題如下:

a.惡性催收:現金貸平台可能為追求更高的放款利率,而主動招睞還款能力不足,乃至缺乏經濟獨立性的個人來申貸,嗣後再以騷擾、恐嚇,甚至監視等惡質手段催討欠款。

b.隱藏費用:大陸對民間放款利率設有高限、倘有逾越將被視為高利貸,除平台本身違法外、借款人也沒有義務償還超額部分的利息。然而,現金貸平台卻可能將利息包裝成手續費或修改複利條件來隱藏實質利率,以誤導借款人並規避法定利率高限。

c.傳遞錯誤價值觀:與台灣的雙卡風暴(現金卡、信用卡)類似,現金貸的一大爭議點在於平台可能向潛在借款人散布錯誤的價值觀,鼓勵過度消費、誘使借款人承擔其無力償還的負債,因而衍伸出許多社會問題。

d.招睞無清償能力客群:互聯網現金貸最受爭議的部分,便是其招睞學生族群借款消費的「校園貸」業務分支。藉由灌輸錯誤的價值觀念、掩飾實際借款成本等方式,瞄準學生族群的現金貸平台得以快速擴張業務。


市場近況
  根據統計,現金貸總市場規模可能達1兆人民幣、吸引了包括傳統金融業者、大陸互聯網巨頭、及新興網路公司的加入。以借款期限為基準,現金貸平台可以分成極短(1個月內)、短期(1年內)、中長期(1年以上)等三種,其中,短期與中長期貸款的年化利率約在10~30%間,經營者多為較具商譽的大型平台或互聯網巨頭,有較豐富的數據源可供授信分析使用;而極短期借款的年化利率則可達300~600%,多半由新興網路公司經營、為追求業務擴展,其授信審核常較不嚴謹,而日前市場上存在的現金貸平台濫發貸款、暴力討債等情事,也多與其有關。

   為了矯正部分平台的不當行為,以今年4月發布的《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及《關於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為開端,監理當局對現金貸市場展開了一連串的管制、並將監理重點放在客群管制、資金訂價、及債款催收等三個領域:
在客群方面,要求現金貸平台不可向清償能力不足、價值觀尚未成熟的族群招攬業務;資金訂價方面,禁止徵收不合理的高昂利息、或以手續費、管理費、本金預扣等方式掩蓋借款成本;最後,催收手段必須合法,杜絕行業普遍訴諸騷擾或暴力的亂象。

  目前大陸現金貸市場正處於整頓期,在劣質平台開始退出之餘,互聯網巨擘與科技業大廠則大舉進入,使產業內競爭逐漸增加。現存的大型現金貸平台,借款期限多以短及中期為主、並由平台主動邀請符合資格的用戶加入、依客戶實際借款與償還狀況,彈性調整其額度與利率、從而得以降低壞帳率、穩定拓展客源。

  考量到網路現金貸平台服務的客戶多無法由正式渠道取得融資、且借款多僅供短期週轉、中長期借款需求較少,目前當局監管力度相較對付P2P借貸平台時為輕,加以大型平台開始紮根,預期未來現金貸業務仍有相當成長空間。




二、互聯網分期

商業模式
  大陸市場中的互聯網分期付款業者多有合作的銷售通路或產品供應商,要求申請人提供信用卡資訊、由業者負責客製化分期付款選項,而分期平台可能僅居中協調、提供對申請者的債信評估結果,也可能直接墊付貨款,並向雙方或其中一方收取分期手續費。

  此外,隨著平台合作的銷售通路不同,互聯網分期也有相應的應用模式:
線上交易部分,電商平台能協助賣方設定分期條件,將資訊揭露給潛在消費者,而分期業者則負責依據平台或第三方機構提供的買方數據做授信審核,並給與潛在買家額度,並於成交時墊付資金與賣家;
若應用於線下實體店家,分期平台可能與賣方直接接洽、依其商業模式提供較客製化的分期方案,並於消費者到店購物時做及時線上審核,授予額度。
最後,也有部分互聯網分期業者選擇另闢戰場,瞄準租金、信用卡、教育、醫療、住房裝修領域者,惟因業務開拓不若直接連結銷售通路容易,其市場規模相對較小。



潛在問題
  互聯網分期與現金貸同為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的重要業務,惟因分期服務多與實質產品聯結、資金用途確定,由道德風險衍生的違約事件與催收爭議較少。然而,筆者認為互聯網分期仍有以下兩個主要爭議點存在:

a. 招睞無清償能力客群:與現金貸相同,分期平台也是造成大陸社會譁然一時的「校園貸」參與者,雖然填補了信用卡退出校園後留下的空白,卻也因其客戶本身缺乏償債能力、且平台變向鼓勵奢侈品消費,而備受抨擊。

b. 產品品質及售後服務:部分分期平台會直接向供應商進貨、或提供商品上架空間以促進用戶消費,但卻未妥善調查貨源、管控產品品質,也無法保障售後權益,從而引發消費糾紛;平台在爭議案件中溢收利息、拒絕退款、徵收額外費用,則是引發爭議的關鍵。

市場狀況
  趣分期與分期樂可說是消費分期市場的開拓者,兩平台早期都以大學生消費分期(尤其是3C產品)為主要業務、開創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也吸引了近百家競爭者加入角逐校園分期市場。在銀監會與教育部於20164月頒布《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開始大規模整治「校園貸」後,互聯網分期業者則紛紛轉向消費金融領域發展。

  淘寶、天貓、京東商城等電商巨擘則選擇在既有的客戶基礎及銷售平台上推展分期業務,使用戶基數得以快速擴張、幾無額外的招攬成本、又能配合網購客群的消費習慣,故潛在市場最大、預估可達5兆人民幣、占互聯網消費信貸總額的70~75%。較諸電商業者經營的分期平台,串連線下實體店家及旅遊、教育等服務的分期業務因面臨的潛在競爭大、通路維繫成本高、可能的消費糾紛多,其成長前景略為黯淡,但仍有近3000億的潛在市場規模與一倍以上的成長動能。


  總和觀之,互聯網分期市場未來的發展重點在與消費情境緊密結合,分享大陸消費金融的成長動能、並將觸角伸入傳統金融(信用卡)無法觸及的客群。

參考大陸經驗、期待臺灣網貸市場起飛
  網路借貸服務的客群多是被傳統金融體系拒於門外者,故其實際上是「普惠金融」最具體的實踐-讓資力較差的客戶也能取得融資。然而,有得必有失,不論再好的工具或商業模式,都可能被濫用於惡途,人工智慧、區塊鏈及互聯網金融皆如是。大陸開放互聯網借貸的代價,歷歷在目,但其為民眾創造的福祉及衍生的龐大商機,我們也不會視若無睹。大陸的經驗證明了,配合良好的監管,互聯網借貸能夠成為終結銀行金融霸權、推廣「借款平等權」的起點。
  筆者希望透過這兩篇介紹性的文章,讓大家能對互聯網借貸有更深刻的認知、了解它運作的原理、辨認潛藏的風險,進而認同它背後的價值。
衷心期待著,臺灣的金融環境也能迎來一波變革的潮流、為傳統借貸帶來全新的可能性與商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