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灣跨境匯兌市場看世界:新創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競合



CherryPay被檢調搜索後,已過了6個月。
在市場的一片觀望態度中,今年1月底,卻有兩家新業者進入了監理沙盒,而其實驗項目,無獨有偶地正是「跨境匯兌」,且瞄準的都是外籍勞工的匯款需求。

究竟這個市場有何魅力,吸引著金融新創業者前仆後繼地湧入?它們又果真能實現對投資人描繪的風光遠景嗎?
且讓我們看下去。

初探:移民跨境匯兌需求

依據世界銀行統計,2017年度全球移民匯出金額約為4,454.27億美金,相較2013年水準成長了8.73%、累計平均年成長速度約為2.12%。由匯出來源國來看,居住於美國、阿聯酋、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三國之移民者匯出金額分別達679.64億、443.67億、361.19億美元,前三大匯出來源佔2017年度全球移民匯出總額的33.33%。移民匯款的目的地則以印度、中國、菲律賓、墨西哥等國家為主,分別達美金689.67億、638.60億、328.10億、及306.18億元,佔全球移民匯入金額的31.41%


在臺灣,移民也是跨境匯兌需求的重要來源。

截至2017年底,臺灣的外籍勞工達67.61萬人、2018年底更成長至70.69萬人,近五年來增加了44.51%,約當有21.77萬的新工作移民來台,其中又以印尼、越南、菲律賓、及泰國居大宗來源。龐大的外籍勞工基數衍生的跨境匯款需求,至2017年度約達30億美元、2018年前11個月累計金額更超過28億美元,在過去五年間年度成長率達8.03%,遠遠超過同期國際平均移民匯款成長程度。


目前跨境支付業務的痛點所在,正是匯款業務-因為傳統銀行電匯手續費較高、需時較長,paypal等網路匯款業者收取高昂的匯差,而西聯匯款等國際匯款公司又有安全性疑慮,市場上亟需一套針對一般個人的解決方案。

考量臺灣外籍勞工的國籍組成情況,以西聯匯款及銀行電匯為例,按照外籍勞工每人每月平均300美元的匯款規模計算,前者約為3.60~3.75%、後者則可達4.10~4.50%,而這甚至還沒將匯差納入考慮,故消費者實際面臨的匯款成本可能在5%以上。高昂的匯款成本與繁複的手續造就了這個市場的痛點,因而衍生龐大的商機-
即便依照CherryPay、轉帳幫等P2P業者採用的1%手續費率、無匯差模式,單是外籍勞工匯款衍生的市場規模就接近10億新台幣,加以銀行滲透率低,對非金融業者誘惑不可謂不大。


解析:臺灣非金融業跨境匯兌業者的困境

由前段的分析,我們不難瞭解這次沙盒兩家新增業者為何選擇經營在台外籍勞工的跨境匯款市場,實際上,這個受傳統銀行染指不深的市場也支持著CherryPay及轉帳幫等早發型團隊的成長。
然而,目前檯面上的非金融機構跨境支付業者,正面臨著兩個共通風險:

營業範圍受限、成長動能頓挫

即便不計入幾乎已經踩線出局的CherryPay,成功進入沙盒、暫時免去違法疑慮的跨境匯兌業者,僅能在預先申請的業務範疇內進行營業,且沙盒駐在時間多以12個月為限,待期限屆至時,若主管機關尚無法就其業務可能違反的現行法令作調整、制定專法規範此類新興業務、或以行政函令方式對法遵議題做出界定,離開了沙盒的業者等同被迫在停業與冒著違法風險間做出抉擇。

風險承受能力有限、亟須確定權責分攤

CherryPay遭到檢調搜查的主要理由固然是涉及地下匯兌、遭到有心人士作為跨境洗錢工具,但背後更大的問題在於,其對AMLKYC程序遵循程度不足。
這並不是說CherryPay完全沒有對其用戶身分進行認證,只是以從事傳統金融業業務的標準來看,程度仍遠遠不足。

這個問題泛見於國際上所有的非金融業跨淨支付業者身上-即便是極富盛名、市占居於敖首的西聯匯款與Paypal,亦不乏因AMLKYC機制不健全而遭到開罰的紀錄。


面對動輒百萬美金計價的行政罰鍰與可能的民事、刑事責任,即便已進入沙盒的跨境匯兌業者,仍需必須考量自身承擔能力,以決定業務的權責歸屬。以目前已成功申請沙盒的業者易安聯及統振的營運模式來看,其主要利用銀行端既有的KYCAML機制,雖然採用超商繳款、行動匯款等對用戶友善的付款機制,但背後仍是銀行的身分認證與交易審核機制,故而可運用聯徵資料庫、可疑交易分析規則等制式工具,亦將平台定位侷限在資訊的整合者角色上,金流經手全由合作銀行負責,雖降低了法遵風險,也使平台的價值創造功能大幅受限、可複製性增加。

延伸:跨境匯兌市場前景佳,新創與傳統FI將持續競合

綜上分析,經營跨境匯兌服務之新創業者,受到沙盒框架限制、法遵考量等因素影響,當初描繪的市場藍圖,極可能多數是吃不到的、且模式複製難易度下降下競爭也將快速增加,更限縮了個別新創事業的成長動能。

如同其他科技金融概念般,非金融業者跨足跨境匯兌起初被認為是極具破壞性的創新應用,將導致傳統銀行在此領域的地位不保、進而打破長期的市場平衡。
然而,其實在這之前的西聯、XoomPayal等業者其實已立基多年,銀行再支付市場的地位也未見顯著動搖,支付業務帶來的收入穩定維持在銀行總營收的30%以上,近期甚至還有提升的趨勢。

這並非是說新創無法撼動傳統金融機構的地位,其主要成因包含:

目標客群不同

非金融機構匯兌業者鎖定的客群,大多自始就非銀行電匯服務的使用者-要繳交學費的學生、匯款回鄉的移工、支援海外親友的個人,對他們而言,銀行櫃檯的規矩太過繁瑣。即便到了Transfer WiseP2P跨境匯兌服務盛行的現在,這個事實還是沒有改變-雖然所謂的「痛點」還是盯著銀行電匯,實際上更激烈的競爭可能存在於非金融機構匯兌業者間,而佔據全球跨境支付流量98.5%、貢獻全球跨境支付收入達59.6%的企業端跨境匯兌市場,至今仍主要由傳統金融機構所盤據。

傳統金融機構之合作策略

隨著國際反恐怖活動、反貪腐等趨勢日盛,傳統金融機構及已具規模的非金融業者也被迫在KYCAML中投入大量成本,作為此時出世的新跨境支付業者,相對於自行承擔沉重的法務遵循成本與蒙受龐大的潛在賠償風險,與銀行合作成為一條相對安全的路,使新創能專注於其專擅之行銷活動、UI設計、清算機制等面向,而構成另一種型態的專業化分工。


小結:新創與傳統FI間互助與競爭並重,更益於價值創造


臺灣的跨境匯兌市場規模雖小,但在地新創業者面臨的困境與所採策略,卻也真實反映著當前國際支付市場中的重要趨勢、並為傳統金融業何以能在一波波顛覆性的浪潮中持續前行提供了些許線索。推而廣之,筆者認為許多金融創新的發展過程中,傳統金融機構與新創事業間未必須是完全的競爭關係-實際上,兩者合作反而可能促進新創事業的價值創造能力、並有效降低衍生的風險。

留言